【深度调查】“一扎20枝的玫瑰,从昆明到北京,光是运费就占到了批发价的近三分之一!”这已成为许多花卉从业者的共同感慨。2025年第四季度伊始,花卉物流成本再次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。本网记者深入调研发现,受燃油价格、政策法规及季节性因素叠加影响,花卉物流正面临新一轮的成本压力。
一、 核心成本驱动因素解析
燃油成本高位震荡: 作为物流成本的核心构成,国内柴油价格在第三季度经历了几轮上调,至今仍在高位徘徊,直接推高了干线运输的成本。一辆从昆明发往北京的标准9.6米货车,单程燃油成本较去年同期增加了约8%-10%。
“国五”淘汰与“国六”新车成本: 全国范围内加速淘汰国五及以下排放标准货车,迫使物流公司更新车队。价格更高的国六新车推高了车辆的折旧成本,这部分成本必然向下游传导。
季节性运力紧张: 十月是传统货运旺季,农产品、工业品等普货运输需求旺盛,挤占了部分冷链车辆资源。花卉作为需要优先保障的鲜活货物,往往需要支付更高的运费才能确保舱位和时效。
二、 空运与陆运的“性价比”之变
对于高端鲜切花和种苗,空运一直是首选。但今年情况有所变化。
空运: 受全球航空货运市场复苏及客运航班腹舱运力未完全恢复的影响,空运价格依然坚挺。尤其对于重量和体积较大的盆栽类产品,空运已几乎不具备经济性。
陆运(冷链): 因此,更多经销商将目光投向了升级版的专业花卉冷链陆运。现代冷链车不仅能提供稳定的低温环境(通常2-5℃),还配备了气调装置,大幅降低了运输损耗。虽然单次运费不菲,但综合考虑包装简化、装载率提高和损耗率下降,其“综合性价比”对于大批量、中短途运输而言,正超越空运。
三、 “产地直发”与“前置仓”模式对冲成本压力
面对高企的物流成本,行业正在积极探索新的供应链模式。
产地直发(To C): 借助直播电商和社群团购,越来越多的云南、广东等产地的花农和合作社,尝试绕过传统批发市场,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小包直发。虽然单件快递成本不低,但因其减少了中间环节,利润反而可能更高。
销区前置仓: 大型花卉电商和连锁品牌在主要消费城市周边设立“前置仓”。他们通过大批量、整车的干线冷链将花卉从产区运至前置仓,再根据订单进行同城或区域内的快速配送。这种模式整合了订单,降低了单位产品的干线运输成本,并极大提升了消费者的收货体验。
四、 行业呼吁与未来展望
业内人士呼吁,希望政府能将花卉等鲜活农产品纳入更高效的“绿色通道”政策范围,在路桥费、通行权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。同时,行业内部亟需建立更标准的花卉物流损耗认定与保险机制,减少因物流问题导致的贸易纠纷。
展望未来,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,“全程可视化温控物流” 将成为高端花卉的标配。消费者和采购商可以实时监控在途货物的温度和湿度,这将倒逼物流服务升级,并在出现问题时实现精准定责,从而在长远上优化整个行业的成本结构。